第十二章 孔子遁逃 秋子悲城

    高昭子府第,孔子寓所。

    子路风尖仆仆,将一对玉斗放在孔子面前说:“此乃国君请夫子转赠高昭子,请其谏景公派兵,帮国君回国复位。”又拿出一双玉环:“此乃国君赠送夫子。”又拿出一件羊羔皮衣:

    “此衣国君赐学生。”

    孔子拿起鲁昭公赠物,玉环晶莹碧绿。孔子赏玩了一会儿,放到玉斗一起说:“一并赠予高昭子吧,物重则情深呀。”

    子路深情地看看老师,把玉斗、玉环和羊羔皮衣包在一起,转身向高昭子书房走去。

    高昭子慢慢解开包袱,爱不释手地把玩着玉斗和玉环。子路恭恭敬敬地说:“敝国国君多多拜托上大夫……”

    高昭子端起玉斗,眯缝着眼,端详着它晶莹的程度。

    子路说:“我们国君说,现有家难投,若大人肯帮忙,将来……”

    高昭子放下玉斗,又拿起玉环,眯缝着眼审视着。

    子路说:“我们国君说,齐、鲁两国乃甥舅之亲,又系比邻……”

    高昭子放下玉环,拿起羊羔皮衣,在身上比量着。

    子路突然噌的一声拔出宝剑,将锋利的剑锋压在玉斗和玉环上说:“我们国君还说,若是高大夫嫌礼太薄,就……”

    高昭子放声大笑起来:“此乃区区小事。不久晏婴将外出查访,我趁机谏君,保鲁侯称心……”

    子路缓缓插剑入鞘,拱手行礼:“一切拜托高大夫,我们国君将不胜感激!”

    公元前515年,孔子三十七岁。

    晏婴离京视察,高昭子趁机说通了齐景公,派大军伐鲁,帮助鲁昭公归国复位。兵至郓城,鲁军奉季平子之命,不但不抵抗,反而开城犒师,迎接鲁昭公归国。齐将看季平子并不像鲁昭公说的那样坏,勃勃雄心先自冷却了一半。恰在这时晏婴遣使日夜兼程赶至郓城,急令班师,于是昭公复国半途而废。

    久旱的河床,上游突然降了一阵骤雨,山洪暴发,河水奔流,开始倒也有澎湃之势,然而愈流愈细,直至消失。孔子初到齐国,景公时常召见,问政,问道,问礼,视孔子为良师益友。自从晏婴谏阻封地之后,尤其是自晏婴献画之后,齐景公召见孔子的次数则像这久旱河床中的流水,愈来愈少,今日突然相召,倒使孔子感到意外。孔子来到齐宫,景公正在独自一人操琴,琴声像半睁半闭的眼睛,似睡非睡的婴儿。一曲终了,他闭目养神,根本不理会身边的孔子,半天才没头没脑地说:“夫子,像鲁昭公对待季氏那样重用你,寡人不能;像对待孟氏那样慢待你,寡人不忍。寡人且待你于季孟二氏之间吧。”

    听了齐景公的话,孔子心中腾起了一股烈焰。君子谋道不谋食,孔丘此行,并非来齐行乞,景公何出此言!……

    齐景公伸了个懒腰,张着大嘴打着哈欠说:

    “吾老矣,不能用夫子……”

    这不仅是冷淡,简直是在下逐客之令。孔子的手颤抖了一下,默然地坐着,半晌才说:“国君,请听一曲《文王操》

    吧。”

    孔子严峻地面对琴几而坐,手指在琴弦上跳跃,琴声时而激越,似万马奔腾;时而舒缓,像蓝天上飘浮的白云……

    就在齐景公召见孔子的同时,富丽堂皇的高宅客厅内正孕育着一个阴谋,做着一场美梦。

    高昭子盘膝而坐,安闲自在地品茶遐思。晏婴一声令下,讨鲁军队立即班师回国,自己再次败于晏婴手下。若在以往,他定要狂暴地饮酒,捶胸顿足地骂人、杀人。然而,这次他却不仅十分坦然,简直是异常喜悦。他想,晏婴此举,必然激怒忠君的孔子师徒,自己正可借刀杀人,一则除掉晏婴,不落任何罪名;二则抵消孔子两年来在齐国的影响,逼他出走。这样以来,他便可玩齐景公于股掌之中,主宰齐国的一切。不仅是晏婴在研究孔子,高昭子也在研究孔子。孔子重仁义,迂腐不堪,虽对晏婴的屡屡阻挠不满,但他们毕竟是旧友,断不肯动杀机,为他所用。子路粗鲁,忠诚,重义气,有武力,倒是个理想的角色,所以,便趁孔子进宫的机会,派人去请子路密谋。成败在此一举。

    子路带剑步入客厅。客厅内除高昭子外,还有一个一直令他厌恶的人。此人身高丈余,三十开外年纪,五大三粗,满脸横肉,右额角有一道三寸余长的紫红色刀疤。他影子似的不离高昭子左右,不会说,不会笑,木雕泥塑一般,这是高昭子的近身侍卫,那额上的伤疤便是无限忠于主子的标志。

    高昭子见子路进厅,忽然震怒,击案而起,茶几上的杯盘震得哗啦啦响,仿佛要向子路发泄心中无限的郁愤似地说:

    “功败垂成,鲁侯复国无望了!”

    子路吃了一惊,忙问:“复国无望?齐军不是已到郓城了吗?”

    高昭子见鱼已上钩,更加大发雷霆:“若不是下令班师,眼下准到了曲阜!”

    子路茫然不解地问:“下令班师?高大夫此话怎讲?”

    “仲将军有所不知,”高昭子解释说,“晏婴在外视察,闻听齐军伐鲁,星夜赶回临淄,迫使齐侯下令撤军。还说下官接受鲁国贿赂,真乃岂有此理!有此矮矬子,下官在齐,难成一事!……”

    “原来如此!”子路默默地望着星斗闪烁的夜空出神。

    高昭子在客厅里踱来踱去,半晌,突然停在子路面前说:“孔夫子乃千古圣人,本可以在齐一展宏图,恩泽万民,然晏矬子处处作梗,致使夫子两年多一事无成,如今他迫使景公下令班师,又陷夫子于不忠不义之深渊。仲将军乃夫子得意高足,忠义之士,值此国难家仇相累之秋,岂能袖手旁观?”

    高昭子的话说到了子路的心里,夫子来齐后,那晏婴确是处处作梗。先是迟迟不肯引荐夫子见齐景公,后又谏阻齐侯封夫子食邑,眼下鲁昭公复国在际,他又迫使齐侯下令撤兵。这诸多事实都在证明,一年前他对晏婴的评价是正确的。

    高昭子见子路默默不语,并不催促,他欣喜自己一箭中的。子路正在认真考虑他所提出的问题。大厅里很静,只有三人的呼吸声和高昭子偶尔走动的脚步声……

    子路突然爆发似地长叹一声说:“事已至此,不袖手旁观又有何路可行呢?”

    高昭子微微一笑说:“路倒是有一条,只怕将军怯而无勇,不敢涉足……”

    高昭子不仅在研究孔子,也在研究子路,对子路这样性格的人,最好的自然莫过于激将法。

    子路果然被激起,高声问道:“有何见教,请高大人明示!”

    “好,仲由将军果然豪爽!”高昭子走上前去,以长者的身份拍着子路的肩头说:“只要你能帮我除掉晏矬子,我便向景公荐孔夫子为太宰,到那时,不仅,鲁侯复国不费吹灰之力,孔夫子的仁义之道亦可光照天下,岂不美哉!”

    子路一怔,默默地低下了头。

    高昭子冷冷一笑说:“记得孔夫子曾说,见义不为,无勇也,莫非将军无此胆量吗?”

    子路说:“非由无勇,此等人命关天的大事,不与夫子商量,岂可贸然妄行?”

    “此事万不可让夫子知晓!”高昭子忙说。

    子路问:“这却为何?”

    高昭子回答说:“将军请想,夫子乃天下大贤,岂能取故友之位而代之?再者,万一事泄,岂不毁了夫子的贤名?下官深知将军不仅忠于鲁君,更忠于孔夫子。下官料想,将军豪侠,闻名遐迩,为了忠义,为遂鲁君与孔夫子心愿,必赴汤而蹈火矣……”

    “就依高大人,仲由当遵嘱行事!”子路说。他并非为高昭子的一席美言弄晕了头脑,而是在想,何必跟他纠缠,姑且答应下来,待禀过夫子再说。

    高昭子信以为真,心花怒放地说:“仲将军真不愧是圣人之徒,忠、仁、义、勇兼而有之!”

    子路告辞离去,高昭子在继续着他的美梦……

    听完了子路的禀报,孔子感到受了莫大的侮辱,果决地说:“仲由,收拾行李,即刻搬往馆舍!”说完,前往高昭子书房辞行:“高大人,孔丘在此多有打扰,告辞了。”

    高昭子一怔:“怎么,你们要走?”

    “仍搬回馆舍去住。”孔子冷冷地说。

    高昭子来回踱着步,忽然停下来,也是冷冷地:“夫子,且莫悔之晚矣。”

    孔子微微一笑说:“孔丘只知礼义,不知后悔。”

    高昭子将右手一伸,作了个送客的动作说:“那就请便吧。”

    车轮缓缓移动,孔子师徒满怀希望而来,心灰意冷而去。高昭子并不送行,只有那个额上有紫红色刀疤的汉子跟出了大门。

    第二天上午,馆舍孔子的居室,晏婴与孔子席地而坐,交谈了半天,临别时晏婴拱手说:“还望夫子海涵!”

    孔子默默不语。晏婴欲行又止,继续解释说:“只要晏婴任一天齐国太宰,就决不让齐鲁交战!”

    孔子叹了口气说:“惜乎鲁无晏太宰这样的贤臣!……”

    晏婴上前抓住孔子的双手说:“夫子肯原谅我吗?”

    孔子宽厚地说:“彼此各为其主,有何不可原谅的呢?”

    晏婴感动得两手颤抖,久久不肯放下……

    太阳落山了,晚霞烧红了半边天,馆舍里洒满了夕阳的余辉。院子里,子路淘米,冉伯牛劈柴,曾点烧火,大家正在七手八脚地忙做晚饭。一群乌鸦飞来,落在一棵光秃秃的枣树上,报丧似的呱呱地叫着,令人生厌。冉伯牛抓起一块木柴挥臂打去,“轰”的一声,乌鸦呱呱地飞走了。就在这时,黎�I急急闯进院来,惊惶失措地对子路说:“快,快领我去见夫子!”

    听说今夜有人在向他们师徒下毒手,孔子不解地说:“孔丘并未获罪于谁,何人竟来加害?”

    黎�I说:“夫子不必多问。我家太宰说,请夫子即刻动身,免遭不测。”

    子路并不信任这位高昭子的家臣,满脸杀气,拔剑在手:

    “怕什么,兵来将挡,水来土掩!”

    孔子用手势制止住子路,沉思不语。大家也都沉思不语。

    孔子长长地叹了口气说:“也罢,我们离去吧。”

    子路说:“米已淘好,吃了晚饭再走不迟。”

    孔子严峻地命令道:“不,即刻动身!”

    淘好的米被倒进口袋里,装上马车。马车急速前行,车后是淅淅沥沥的水滴……

    黎�I将夫子一行送出城去,迎接他们的是茫茫黑夜……

    黑暗吞噬了一切,远山,近树,城楼,只留下模糊的身影。

    夜幕下,城楼上一位身材矮小的老者正在躬身施礼拜送孔夫子远去……

    两个蒙面人轻手轻脚地翻过馆舍的高墙,敏捷地窜进孔子下榻的房间。房间空空,地面扫得干干净净。蒙面人见状面面相觑。正在这时,一馆人哼着小曲跨进门来,突然,一把明晃晃的钢刀架到了他的脖子上。一蒙面人恶狠狠地问:

    “孔丘何处去了?”

    “这,这……”馆人吓得颤若寒蝉。

    蒙面人将刀在馆人眼前晃了晃:“说!”

    “走,走了……”馆人瘫坐在地上。

    另一蒙面人向院子里一指说:“老三,你看--”

    他们来到院子,伏身看去,一行水滴直通院外。那个被称为“老三”的蒙面人喘了口粗气说:“那就是大哥他们的菜了,与咱无干。”

    夜色浓重的茫茫原野,司马牛打马疾驰。子路手把剑柄,率众同学疾走紧跟。马车驶进了一片树林,黑�q�q的松树怪物似的在晃动,阵风过后,发出鬼哭似的凄厉声。正行间,松林深处窜出两个高大的蒙面人,怒吼一声:“孔丘,哪里去!”

    子路忙拔长剑,但已来不及了,一歹徒挺枪向车内刺去。与此同时,另一歹徒亦挺枪上前,像似争夺头功,将第一个歹徒的枪架走,保住了孔子性命。子路抽出宝剑与两个歹徒格斗厮杀,让同学们赶紧保驾夫子前进。

    两个歹徒俱都十分骁勇,子路寡不敌众。但说来奇怪,其中一个明在与子路格斗,暗中仿佛却在助子路一臂之力,因而子路才得以和他们厮杀若干时光而不分胜负。突然,一歹徒追上孔子,挺枪便刺。另一个也追了上去,见挡架不迭,手起刀落,将头一个歹徒砍为两段。子路从后边杀来,见状似乎明白了什么,不再进攻。

    蒙面人忙向孔子跪倒,解去面上黑布,挥泪如雨地说:

    “夫子受惊,奴才罪该万死!”

    孔子忙上前扶起:“壮士保护孔丘不死,恩重如山,何罪之有!”

    壮士提过那颗血淋淋的头颅,用刀挑去黑布,星光下隐约可辨右额角上那道三寸多长的刀疤。孔子师徒恍然大悟……

    这位舍身保卫孔子的壮士名公皙哀,字季次,在高昭子家当侍卫,两年前与鲁女戚秋子成婚。秋子娘家也居住在曲阜城阙里街,乃是孔夫子的近邻,常隔墙偷听孔子讲学,故而深明孔子思想之精髓。孔子来齐,因自己是女流之辈,不便前往拜见和求师,便嘱咐丈夫一则向孔夫子学习,二则暗中保卫孔夫子的安全。从此,公皙哀便抓紧一切时机暗听孔子讲学,心中豁然。今天下午,高昭子密令几个心腹家丁暗杀孔子,公皙哀决心保护孔夫子安全出境。

    孔子师徒谢过恩人,公皙哀拜孔子为师,然后与孔子一行揖别,表示日后必到鲁国求学。

    这天夜里,临淄城上空回荡着一曲哀婉的歌。这歌声似从天上飘然而来,又如地上油然而生,抑或来自林中、山巅、河谷、溪边。这是一个弱女的歌喉,似乎不是在唱,不是在吟,而是在向你诉说百般愁肠,千种哀苦。那细如油丝的曲音,像一根锯条在你五脏六腑来回不断地撕拉,把它一点点地锯成碎片;那惨如血滴的歌声,会使你感觉自己仿佛卷进一条泪水、鲜血、骷髅、矛戈汇成的河流……

    歌声传送到秘宫深院、陋室茅棚。夜风停息啜泣,黑云凝滞,溪水寒彻成冰。临淄城内外上下,贫富贵贱,男女老幼,无人不悲,无人不失声痛哭。听到这曲悲歌,像听到了民为夏桀投入沸汤之镬时的惨叫,臣被商纣所逼赤身爬上烧红的铜柱时的悲号;像看到了诸侯争战所造成尸骨如山,血流成河的惨景。

    齐景公此刻也在哭泣。歌声使他想到先祖齐桓公曾为列国霸主,称雄中原,何等威风?如今大齐一蹶不振,难以复兴。

    曲声渐远,哭声未绝,偌大临淄城浸泡在泪水里……

    第二天一早,临淄大街上行人稀少,个个眼睛红肿,表情哀苦。一座观阙前,贴着一张告示,乃是齐景公悬赏寻找歌女。一个青年叹息着告诉人们,他的八十岁老母昨夜听到歌声痛哭至今,如此下去怎么得了!……

    三天过去了,还不见歌女下落,临淄城的人还在嘤嘤哭泣。齐景公一直未理朝政,日日在寝宫与夫人相对而泣。

    三天后在青州寻到了歌女。齐景公派心腹用自己的銮车迎来,亲自在殿外恭候。齐景公心中暗想:这女子一定是哪方公卿闺秀,定是一位闭月羞花的绝代佳丽,若是夫人不嫉,不妨留在后宫……

    正在想入非非的时候,銮铃响处,下来一位女子,景公惊得张着大口,呆若木鸡,怎么,竟是一位村姑?

    她上身穿一件农家自织自染的月白色大襟麻布衫,下身着褐色麻布裙,鬓旁斜插一朵白色山花,散发着田园清香。弯眉之下一双凤目,凤目之中两泓清水。那面色,白中透黑,黑中透红。那身材,丰中有纤,纤中有丰。那眉宇间,既有哀怨,亦有刚强。那举止,既有民间少妇的洒脱,又有名门闺秀的文雅。但见她缓步上前,略施一礼:“民女拜见大王。”

    齐景公一愣,半天才返过神来,问道:“你就是那位歌女吗?”

    “正是民女。”

    齐景公点点头,依然端详着她……

    齐景公此时的表情和心理,晏婴看得一清二楚。他暗想:好色的君王垂涎于村姑野妇了,这样下去准要出丑。怎么办?想到此,便问女子:“请问女子,府上何处?为何唱这悲曲?”

    那女子侧身颔首答道:“民女婆家乃淄川南关人氏。只因公爹早逝,小叔亡于阵前,婆母气急加攻,双目失明。民女越思越悲,不禁唱成一曲,不料惊动君王,只好躲避。望大王恕罪。”

    齐景公见她说话时两眼泪水欲滴,双靥酒窝闪动,腰肢楚楚动人,更是欲火中烧。

    “请问尊姓大名。”晏婴问。

    “民女贱姓戚,名秋子。”

    “好一个戚秋子!”齐景公喊道,“多么优雅的芳名,快快陪孤王饮酒,唱上一支欢乐的歌曲。”

    “启禀大王,民女心中只有悲歌而无乐曲。”

    齐景公一愣,问道:“这却为何?”

    “民女生于这多事之秋,只见哀鸿遍野,饿殍遍地,但闻婴儿啼饥,叟妪哭儿,何来欢歌?”

    这番话使晏婴大为吃惊,一个民间弱女竟敢面当君王说出如此讥讽朝政的话来,何等胆识啊!看你这昏君还有何面目去挑逗风情。

    谁知齐景公这时正是色耳、色眼、色魂、色胆,就连讽刺他的话也听不出来。他的两只色眼直勾勾地盯在戚秋子的胸前、腰下,一股比一股更强的欲火腾腾燃烧。他早把这面官议事、众目睽睽的庄严大殿当成了他和嫔妃们调情播雨、颠鸾倒凤的肮脏床榻。

    齐景公已经像个醉汉似的口齿不清了:“来,山野美人,……别,别难过了,孤王与你快,快活,快活……”他晃晃悠悠地向戚秋子偎去。

    晏婴知道,在这样的情况下,齐景公是什么丑事也能做得出来的,他一面派人飞报景公夫人,一面焦急地考虑对策。

    他只能劝谏,而不能强拦,否则会招致杀身之祸。

    突然,齐景公那双玩惯了女人的手朝戚秋子的酥胸抓去……

    晏婴的心提到了喉咙。平常民女见到这双罪恶的手,早已吓破魂魄瘫在地上任他蹂躏。只见戚秋子躬身欲跪,闪过齐景公。齐景公回手再抓时,戚秋子猛然一跪,向齐景公撞去。齐景公趔趄了几步,颓然跌倒在地。“民女给大王请安。”

    戚秋子平静地说道。

    晏婴暗叫:“好一个机智聪明的女子!”再也不能迟疑了,他高声嘁道:“晏婴拜迎君夫人进殿--”接着他就跪在了殿门旁。

    这一着颇为奏效。齐景公浑身一抖,慌忙回到案前端正坐下,再也不敢看秋子一眼。

    过了片刻时辰,仍不见景公夫人进殿,景公心里纳闷,晏婴心里着急,二人正翘首延颈向外张望的时候,随着一阵环佩叮当,衣裙�O�@的声音,夫人走进殿来。只见她悲容满面,发鬓松散,衣带不舒,像是久病伤神的弱妇。一见地上跪着的戚秋子,上前搀起道:“你就是那夜的歌女吗?”

    “正是贱女。”戚秋子拜见了夫人。

    齐景公此时说不出是何种心情,一顿到口的“野味”竟不翼而飞了,真是又气,又恼,又悔。唉,早一时下手不就好了?……

    晏婴见景公垂首不语,知他是作贼心虚,偷嘴口软。为让景公下台,便对秋子说:“秋子,你既是齐民,就当以国事为重。”

    “不知太宰何出此言?”戚秋子抬起泪眼不解地问。

    “如今满城悲泣,农不扶犁,商不就市,兵不成列,岂不误事?你何不唱支欢歌,让大家转悲为乐?”晏婴说。

    “民众心中无欢情,小女哪能成欢歌?”

    “这……”晏婴真不知说什么好了。

    戚秋子站起道:“启禀夫人,农未收粮而赋先征,商未获利而税先行,兵未成年而先抽丁,民众积怨已久,哪里是我一曲悲城!”

    几句话说得有理有力,羞得景公和晏婴瞠目结舌,无言以对。倒是齐夫人颇有心计,他抚摸着秋子说:“秋子啊,为君,为臣,为民都各有其苦啊!你应该节哀抑悲,以防伤体啊!”

    齐夫人这几句话甚是得体,完全是位长姐劝慰小妹的口吻,戚秋子垂下眼帘不做声了。

    “夫人所言极是。秋子姑娘,不要再让全城民众伤心难过了,如此下去,与国与家皆无利益啊!”晏婴补充道。

    秋子暗自思忖,既然他们君臣求诸于我,何不借机讽君喻政,让他们知道草民之心愿所向,也算我秋子不枉此行。

    “启禀君王、夫人、太宰,民女有三桩心愿,若能得偿则乐为欢曲,慨当以歌。”

    “好,好,好!”齐景公一听秋子此言,顿时来了精神,“你的三桩事,寡人件件照办!”

    秋子转身又向齐夫人:“不知夫人意下如何?”

    齐夫人心想,一个民间女子能有什么棘手之事呢?因而也应允了。

    “你呢,太宰大人?”

    “我,嗯……”晏婴心想:这女子好厉害啊。适才听他言谈不凡,胸有政见,不可轻允。可是国君和夫人俱都应允,自己不允也有失君王和夫人的脸面。他脑瓜一转,所问非所答地说:“嗯,嗯,嗯,你说说吧。”

    老谋深算的晏婴用三个“嗯”字巧妙地搪塞过去。这三个字本身无具体含义,既可能为点头应允,也可释成摇首诘问。

    齐景公急不可待地问戚秋子:“第一桩是何事?”

    “第一桩愿大王罢兵休战,偃武修文,切莫攻城掠地,穷兵黩武,使民免除征战杀伐之苦。”

    “好,就依你。”齐景公连声应答,也不知是否听到了秋子说的什么,只愿乘夫人未曾注意,抓紧时间在秋子胸前溜了几眼。他像蚊子见了血斑,咬不出血,也要叮上几口。

    秋子又道:“第二桩,愿君王亲民爱众,轻徭薄赋,赈济灾民,整饬吏治,使百姓安居乐业,严惩仗势欺民之鹰犬。”

    这最后一句话吓得齐景公慌忙把目光移开,诺诺称是。他似乎觉得戚秋子是指自己刚才那不光彩的举动而言。“

    ”第三桩,愿君王举贤才,远佞人,施教化,行仁义。“

    齐景公一听这三桩,连连称赞:”好啊,好啊,寡人不仅件件依你,定会件件做到,这回你总该高兴了吧?“

    怎么?孔仲尼何时教育出这样一个女儒生?晏婴听完这三桩心愿后,心中顿起狐疑。这三桩事与孔丘的治国之术如出一辙,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?……

    齐国毕竟是东方第一大国,比起落后的鲁国,确实国势强,人民富,都城临淄更不知要比曲阜繁荣昌盛多少倍。然而,齐国奉行称霸诸侯的政策,连年征战不息,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,致使人民怨声载道。这便是戚秋子一曲之所以能够悲城的原因。

   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四十多年,首倡”有教无类“,弟子三千,然而却没有教过一个女性。如果能收些戚秋子这样的女弟子,焉知不能成为圣贤之辈!

    ”秋子,你来看。“齐夫人将戚秋子带到了殿前的高台上,”城中民众知你在此,闻讯而来,都等着你唱支欢乐的歌来驱赶心中的怨愁呢!“

    齐宫门前果然一片黑压压的人群。

    戚秋子想了想说:”我得到他们中间才能唱出欢乐的歌。“

    ”好,就依你!“夫人自作主张地答应了戚秋子的要求。

    ”谢夫人、君王、太宰。“戚秋子施礼说罢,云雀般地飞出齐宫。

    宫外人群中有一个神色焦虑的青年男子,大门一开,便急步迎上前去。戚秋子拨开人群,扑向他。二人相视无语,甜蜜地笑了。

    那男子静声说:”秋子,为父老姐妹唱吧,唱支欢乐的歌吧!“

    ”皙哀,孔夫子无恙乎?“

    ”夫子一行三天前已经安全离开齐国。“

    戚秋子抬起头来,深情地向公皙哀看了看,又把头贴在他那宽厚的胸膛上。

    ”秋子,父老乡亲都在等着你呢,唱一支欢乐的歌吧,也祝贺孔夫子安全归国。“公皙哀劝说道。

    ”嗯。“戚秋子答应着,拉起那些素不相识的姐妹们的手,欢快地唱了起来:

    仁德贤至鲁孔!

    礼教如阳春风。

    尼父后裔欲安,

    当崇当尊当敬。

    渔米工商俱兴,

    海捕丘采廪丰;

    民乐和谐世代,

    当兴当歌当颂。

    百灵、黄莺羞闭了口,世界上一切声响俱都消逝……